近日,我校汽车与交通学院韩伟强副教授课题组在边界条件对活性控制压燃(RCCI)发动机颗粒排放的影响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并在国际顶级期刊《Energy》上公开发表题为“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article emissions from a RCCI engine with variation of premixing ratio and total cycle energy”的研究型文章。《Energy》是由英国佩加蒙爱思唯尔科学有限公司出版,是能源领域内最有影响力和最权威的期刊之一,影响因子5.537。RCCI是重型发动机中最有前景的燃烧模式之一。该模式对燃烧和排放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为了满足最新的国六排放法规要求,需要对RCCI发动机的颗粒排放进行详细探究。韩伟强副教授研究团队采用台架试验研究的方法,利用边界条件实现对颗粒排放的控制,并提出了基于RCCI发动机颗粒排放的影响机理,为降低柴油机尾气中的颗粒排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论依据。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延长的滞燃期总是直接与RCCI模式的空气燃料混合物的改善直接相关,因此含有较多碳质的大粒径(50~500 nm)积聚态颗粒减少,而小粒径(5~50 nm)的核态颗粒增加。然而,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汽油/柴油RCCI还是乙醇/柴油RCCI中都发现了相反的结果,即延长的滞燃期导致积聚态颗粒增加而核态颗粒减少,因此,为了研究其他主要因素共同决定颗粒的排放,在RCCI发动机中对边界条件能量替代比(Rp)和循环能量(Etotal)的变化进行了更详细的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了三个与颗粒排放有关的异常现象。
从颗粒形成的过程出发,探究了不同因素对颗粒排放的影响,提出了一种RCCI发动机尾气中颗粒排放的影响机理。柴油机颗粒的形成应分为缸内和缸外两个过程。缸内颗粒的六个形成过程主要受到燃料-空气混合特性,包括燃料氧含量、PAH含量和当量比,以及燃烧特性,包括滞燃期、缸内温度峰值和燃烧持续期等因素的影响;而缸外颗粒的形成主要受到包括硫酸及硫酸盐浓度、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排气温度和预存颗粒浓度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中还发现了滞燃期对RCCI发动机中的颗粒排放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还发现缸内过程的缸内温度峰值,缸外过程的排气温度和有机物浓度对颗粒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上述研究得到了四川省科技厅攻关项目,以及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础科学研究专项基金的资助。韩伟强副教授是论文的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卢耀是论文的第二作者,潘锁柱副教授是论文的通讯作者。西华大学汽车交通学院为论文的第一单位。
论文链接:
元志愿陪伴各位小伙伴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助教老师回复“高考”即可入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元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