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构建“产学研用”轮动的专硕专业实践模式
“3个多月的企业实习实践,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的工作流程、项目开展,也找到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今年7月,李骏成为东莞理工学院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入校后,李骏就进入了企业开展实践。而在此之前,学生一般需要先在学校接受1学年的理论学习,才能进入企业实习。
今年年初,为助推学校深化产教融合,努力培养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东莞理工学院启动专硕教育综合改革,构建了“产—学—研—用”轮动的专业实践模式。
基于产业需求改革专硕培养过程
“传统专硕培养模式存在产教融合不深、学生解决复杂产业问题的能力不强、学位论文缺乏应用研究等问题。”东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认为,传统专硕的部分培养阶段需要优化。
这一认知来自学院的深入调研。在调研中,他们发现,由于部分专硕在入学第一年时忙于课程学习,导致学生的实践经历不足,从而对未来的研究选题感到茫然。此外,部分专硕在第一学年就参与了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进入第二学年后他们通常直接将该科研项目研究作为专业实践内容。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开展的研究与生产实践连接不紧密。
如何为产业培养更具工程实践能力的专硕?“广东东莞拥有优良的产业环境和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大力开展专硕教育综合改革,夯实专业实践环节、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介绍,学校实行“产—学—研—用”轮动的专硕专业实践模式。通过选题实践、理论实践、综合实践、迭代实践4个阶段,分别对应解决产业实践、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和应用迭代。
专硕入学后,学校依托企业“张榜”的技术需求,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3至6个月的实践。选题实践结束后,学生对企业“张榜”的课题进行揭榜。
在企业实践中,学生将发现的行(产)业亟待解决的技术或工程问题与自身的研究兴趣、专业特长相结合,来确定自己未来的研究内容,并为学位论文选题作准备。随后,学生回到学校学习课程,掌握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学习结束后,学生再次回到行(产)业,将所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付诸实践,尝试初步解决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或工程问题,实现研究与应用同步开展。
“先选题实践,发现问题;再回归,寻求解决方案;最后再实践,解决问题。这与企业产品开发的流程不谋而合。”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彭祥燕说,在选题实践阶段,公司会先安排学生熟悉算法应用的场景,引导他们在解决真问题中历练真本领。
为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深入行(产)业一线,学校还增设了夏季小学期,专硕开学时间定在7月。
“双导师”为学生专业实践护航
一入学就到企业实践,给学生带来了哪些挑战?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真本领?
“一开始会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工作。”东莞理工学院2023级机械专硕林婉婷,入学后就进入东莞市诺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并开展“行进轮对的超声无损检测”项目课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安排校内导师,带领学生初步认知、了解课题方向和内容。刚开始,林婉婷并不熟悉超声检测技术原理,无法掌握相关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信号处理方法。学校导师便为林婉婷讲授了识别、探测原理等理论,并提供了很多学习资料。
带着学校导师给的理论“粮草”,林婉婷跟随企业导师,进入企业学习产品的开发流程。在企业导师和其他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她逐步学会使用相应设备。“在工作遇到困难时,企业导师会和我共同探讨,帮我解决了很多疑惑。”林婉婷说。
同时,学校导师会根据她的发展需求,教她前沿的理论、方法,帮助她破解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在学生进行产业实践的阶段,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协调配合,各尽其责。”东莞理工学院副校长徐勇军表示,学校建立了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组成的产教融合“双导师”制度。学校导师负责传授前沿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企业导师则从产业角度出发,助力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复杂工程理论问题。
“实战打拼”让学生练就真本领
“通过专业实践,我掌握了更多专业技能。”东莞理工学院2023级电子信息专硕张永发表示,专业实践提升了自己的团队合作、创新等能力。
学校通过“产—学—研—用”轮动的专硕专业实践模式,在产业与高校间架起了更为紧密合作的桥梁,促进了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该模式有助于实现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同向同行,培养出更多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专业实践改革在推进学生学到真本领的同时,对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实践能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与医药专业研究生导师肖珊说,以往部分导师“关起门来”做研究,研究方向容易脱离产业实践。这次改革要求导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与企业导师共同解决企业研发和生产中的真问题,更好地培养企业或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东莞市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凌益民也发现,专业实践是一个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这有助于学生将学习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缩短从研究生到高级工程师的思想和业务距离。”
作者:通讯员 连燕纯 黎鉴远 杨曼潮 中国教育报记者 刘盾
元志愿陪伴各位小伙伴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助教老师回复“高考”即可入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元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