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心怀“国之大者” 担当卓越使命
编者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正在由大到强。工程实践的快速发展,呼唤我国工程教育理念、体制和路径的全方位变革。今天起,本报推出“着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栏目,刊发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在积极谋划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方面的经验与举措,敬请关注。
“报名参与学校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是一次特别的体验。”日前,清华大学未央书院大二学生吴京泰告诉记者,从书本到实践,从理论到应用,尽管在这项“基于二维材料忆阻器的可调控仿生神经元器件制备与仿真模拟”的前沿研究中,感觉自己能力有限,但“也是从这里开始真正接触科学研究,了解工业界,对投身电子芯片事业坚定了信心”。
培养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师,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有力保障,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作为我国工程教育实践和改革一直以来的先行者和引领者,近年来,清华大学创新课程教学、改革培养模式、努力打造全链条协同的育人机制,交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清华答卷。
为卓越奠基——
突出交叉融合、贯通培养的清华方案
2021年9月,吴京泰通过强基计划进入清华园,就读于微电子科学专业和数学专业。在四年时光里攻读理学和工学两个学位,他却表示课程没有想象的多,“清华非常注重打牢数理基础和专业底子,但是通过对课程的调整整合,我们修完双学位所需要的学分和其他同学是差不多的”。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肖曦表示,注重打造学科交叉、健全融合型的课程教学体系正是清华大学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一大抓手。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以科学教育模式为主,普遍遵循“设置院系—开设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工程教育特色不鲜明。面对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使命,清华大学国家工程教育多学科交叉创新引智基地执行主任林健认为,卓越工程师教育要突破单一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惯性和定势,将多学科交叉融合真正体现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上。
“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集成电路的核心是信息元的超大规模集成,围绕这一点构成了以数理化为基础、信息元为载体,融合了集成电路设计与自动化等内容的学科知识体系。”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吴华强介绍。如今,聚焦培养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清华集成电路学院不仅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连通材料、装备到芯片系统的垂直知识链,重塑集成电路课程体系,同时还加大和产业骨干企业的紧密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和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培养集成电路产业急需的卓越工程师。
集成电路学院在课程教学和培养模式上的创新是清华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肖曦介绍,近些年,清华一方面按照“能力提升、系统优化、激发志趣、挑战创新”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本科培养方案,合理设置研究生衔接课程、进阶课程,切实提高课程质量,另一方面,着力构建“宽厚基础—工程实践—探索研究”的融合培养体系,形成兼具“精深挑战”与“开放交叉”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将数理基础知识与专业应用场景有机结合,培养具有深厚理科基础和核心专业素养的高水平工科人才。设立28个高水平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海洋技术与工程、智能装备设计与制造等14个工程类交叉项目,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工程领域高素质人才。
为卓越扬帆——
形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清华模式
重视实习实践教学是张杨杨进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读博后的最大感受。在清华园,张杨杨不仅第一次亲身上手了三轴剪切等重要实验,还有了不少校外实习实践的机会。
实践是工程的本质。一直以来,重视和开展实践教育是清华工程人才培养的传统和特色。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清华就提出了“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在实践中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理念。进入新时期,面对工程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仍存在脱节、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清华以构建产学研用互通互促、全链条协同发力的育人机制为抓手,不断推动校企深度融合,让“卓越”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以学校与贵州省合作共建的“大数据”全日制工程硕士项目为例,肖曦介绍,在每年该项目新生6月入学前,校企导师都要围绕各自的研究方向“结对子”,保障匹配度。除了在校学习外,学生还要在贵州连续开展为期一年半的企业实践。“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我们也要求与企业实践课题方向一致,并对不符合这一要求的,在开题中进行一票否决,促使研究生真刀真枪地实践和研究。”
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意义重大。但一直以来,如何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困扰着不少学校。如今,清华建立健全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咨询和指导机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开设行业企业课程、编写教学案例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着眼于发挥校友资源优势,2022年,清华全校19个院系共开设了136门校友课或行业专家课程,来自334个单位的478位行业专家、181位清华校友站上了清华课堂,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与行业的紧密联系。
2022年,在第四届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恒星杯”毕业设计大赛上,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生梁嘉炜获得了大赛唯一的个人项目金奖。该获奖项目来自清华大学与我国某重点企业一项关于零部件加工变形控制及其智能工艺装备研究的年度产学研重点合作项目。
以各自发展和需求为导向,在平等互惠基础上开展合作,2021年以来,清华大学在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等核心关键领域与近50家重点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拓宽了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双向人才交流渠道,学校通过促进工程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引导研究生从企业生产实践中发现真问题、解决大难题、定义新命题等,增强企业参与学校工程教育的吸引力和积极性,完善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为卓越铸魂——
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清华品牌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2022年6月,清华大学为先书院正式成立。这所以“定义未来的科技领导者”为培养目标、致力于成为工科创新人才成长摇篮的新机构,是清华在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又一次探索。
“为先书院的成立是新的开始。”在成立仪式上,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寄语书院,要倡导正确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投身工程领域,用自己的智慧切实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助力民族复兴伟业。
面向当前和未来全球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激烈竞争,能否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民族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检验卓越工程师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
2018年起,设立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面向适应能源发展战略趋势的能源互联网项目、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国际核电人才项目等;2021年,先后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2022年,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等联合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北京宣言》,试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急国家之所急。近年来,清华大学瞄准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领域,加快培养“高精尖缺”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积极打造工程师培养的清华品牌。
“大学是国家的大学,清华大学要在服务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成就一流大学的高度。清华的学生也成为社会的表率。”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说。
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传统,近年来,清华在工程教育中突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为卓越铸魂。
坚持中国特色,迈步世界一流。近年来,清华加强国际合作,与全球知名高校合作开设了25个工程领域的硕士和博士学位项目,与18家企业共建研究生海外社会实践基地,累计派出200余名研究生前往20余个国家开展课题研究、项目攻关,参与服务蒙内铁路、亚吉铁路、淡布隆跨海大桥等多项国际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紧跟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深化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合作育人,清华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给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更为积极的大国影响。”肖曦说。
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梁丹
元志愿陪伴各位小伙伴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助教老师回复“高考”即可入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元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