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
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战略传播人才培养的摇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响应号召,我院2022年增设了“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突出战略传播后备人才培养。这是在教育部将其正式列为“特设交叉”本科专业后,国内最早开设这一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其作为重点学科专业方向予以发展壮大。
一、什么是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
国际新闻与传播属于新闻传播学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下的专业,及时回应了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传播力的大力提升以及国家形象与品牌构建的时代需求,引领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实践和话语创新的潮头和学科建设的走向,以国家战略传播为导向,体现了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取向:“全球、全民、全媒”。
二、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什么?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有:国际传播理论、全球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创意传播、战略传播、融合新闻学、国际新闻评论、国际新闻报道、跨文化传播、高级新闻英语、英语新闻写作、英语新闻翻译、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传播效果与测量、公共关系、公共外交、广告学概论、政治游说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24周。
三、大外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特色是什么?
本专业面向国家战略传播多元需求,系统化培养卓越全球传播人才。除了英语强化常规的英语新闻采写类课程,还提供“战略传播”、“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等战略传播课程,培养学生的战略传播思维和跨文化沟通素养,致力于建设全英特色专业。
学院设有东北一流的省级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了东北高校首家融媒体实验平台、首家智能媒体实验平台。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机构共建实习实践教学基地。2020年学院与东软集团达成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与新华社辽宁分社等签署合作共建协议。
学院与英国斯旺西大学、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加拿大纪念大学、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渠道,在出国深造、短期学习、师生互访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交流机制。
四、专业及就业前景
中国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中国也正处于独特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和传播的急剧变化,以及中国在世界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都呼唤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该专业有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
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毕业生符合多类行业需求,不仅可以从事国际新闻采编、国际传播实践、新媒体内容生产、广告、公关、政府及企业宣传、市场营销等传播行业,还可以为其他行业的传播活动服务。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进入媒体融合时代,传播无处不在,自媒体等业态的出现,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拓宽了就业渠道。
目前相关专业学生的主要去向是驻外新闻单位、涉外媒体、国际传播机构、高校、网络公司、事业单位、广告/传媒公司等,主要从事编辑、记者、策划、文案、宣传、公关等工作。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连续多年来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如今,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已经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传递中国声音。
五、报考指南:哪些考生适合该专业的学习?
如果你对驻外新闻传播机构活动、涉外媒体、国际传播机构、机关或企业外宣、跨国集团信息岗位或品牌营销传播、跨文化活动和交流等有兴趣,同时对国内外政治、社会公共事件及新闻热点比较敏感,性格外向,善于交际,可以考虑选报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如果你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善于数据统计和独立思考,性格内向,也可以报考,尝试致力于国际新闻与传播学术研究。
元志愿陪伴各位小伙伴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助教老师回复“高考”即可入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元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