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0-400-005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
客服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宁夏
青海
陕西
山东
上海
山西
四川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学非所愿”究竟怎么看

时间: 2016-03-09 来源: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招生网 浏览量: 3155 收藏
陕西省/综合类/民办/陕西省教育厅
排名: 第0名
综合指数: 52.13
热度:8375K

大学生“学非所愿”现象近年来日益凸显。北大一项针对在京高校的调查显示,1/3以上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80%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所填专业不是很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非所愿”现象?对这一现象该如何看待?怎么求解?本期话题再刊发3篇评论,以飨读者。

“学非所愿”没那么可怕

如果排除“为父母而读书”的心理因素,对于其他正常情形下,因为对热门专业的追捧或对专业的不了解而“学非所愿”的问题,社会及大学生应当理性面对并勇于承担。

大学生“学非所愿”当然是一个问题,但笔者认为,从当前的就学、就业实际和“学所非愿”的原因、比例来进行分析,目前媒体和社会高估了“学非所愿”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再从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及个人发展、从业的不确定性来看,三分之一学生“学非所愿”的比例并不算太高,其后续影响更没有如媒体所评估的那么严重。

“学非所愿”问题并非我国教育体系所独有,而是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欧美国家高等教育的架构与我国有明显不同,许多专业要在研究生阶段才进入专业学习,但依然存在学生“学非所愿”的问题。除了个别学生为此退学,大多数“学非所愿”的学生仍然会如期完成学业。

具体到我国教育体系,“学非所愿”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根据就业前景选择的热门专业;二是家庭对孩子自我兴趣的干预;三是家庭缺少对孩子的职业规划教育;四是大学缺乏科学合理的学生二次专业选择机制。这些原因均存在,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改善。只要存在竞争性的入学机制,以及个人的变化性、社会的多样性,“学非所愿”问题就永远存在。因此,对于社会、家庭及学生个人来说,必须视“学非所愿”为正常状态,才有利于降低概率,并在“学非所愿”问题产生时积极解决。

学生入学前根据就业前景选择专业无可厚非,毕竟“毕业即失业”的压力无法忽视,而且对就业前景的分析本身就是职业规划的一部分。但是,家庭的大包大揽,很可能人为造成“学非所愿”。这种非正常情况下因心理抵触造成的“学非所愿”,是绝对应当避免的。

如果排除“为父母而读书”的心理因素,对于其他正常情形下,因为对热门专业的追捧或对专业的不了解而“学非所愿”的问题,社会及大学生应当理性面对并勇于承担。学校在一定的范围内和条件下,建立起学生转专业的机制固然有必要,但在教育资源有限及选择自主度不高的现实面前,转专业必然会受到很大限制,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得偿所愿。那么,学生及其家长应当明白,专业是竞争和选择的结果,应承认并积极接受这个结果。随着对专业的更加了解和深入,培养起对“不喜欢”专业的兴趣也不是难事。

更应当明白的是,人一生的职业并非一成不变,大学学习仅仅是对第一份职业的基本专业准备,三四年的学习只是对专业的一定了解,远谈不上对该专业的精通,谁也不知道自己一二十年后会从事何种职业。而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并非专业教育,而是学习习惯、专业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在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用专业思维思考问题之后,从业后对专业重新选择并不是太难的事。其实,就业后从事跨专业职业并做出突出成就的人不在少数。

因此,对于“学非所愿”的问题,家庭自然应予重视,未雨绸缪;学校自然应当研究,给学生重新选择的机会;学生则不应纠结,应当坦然面对,勇于承担,从而正确判断,制定大学学习规划,为自己的未来做好真正的准备。(廖德凯 媒体评论员)

选择人生方向时少些世俗考量

从长远看,破解“学非所愿”难题,固然离不开学生及其家长观念的转变,但更离不开教育自身的改观,离不开教育的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当下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往往注重分数的高低和未来职业的好坏,很少关注兴趣爱好的因素,这就导致许多学生拼全力想得到理想的成绩,“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填报志愿时,“名校情结”是学生及其家长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在同等分数情况下,更好的学校往往比更适合的专业更有诱惑,理想的专业开始偏离航道。录取环节,学生扎堆某些学校,难免出现专业调剂的“突然安排”,心仪的专业再次变轨。进入大学,学习经历的变化、社会阅历的增加等因素开始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学非所愿”问题显现。几经变化周折,心目中的理想专业早已面目全非,“愿非所得”问题突出。

社会上职业或行业的优劣对比,无形中也影响着学生的专业偏好和学校的专业设置。眼下,无论是重点大学、普通本科学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鲜有自身的特色和定位。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重点专业不明显,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使学生无法享受到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而不少学生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在专业的选择上“唯专业论”,被社会上流行的热门专业、新兴专业所吸引,专业选择上画地为牢,最终步入歧途。

不难看出,“学非所愿”的背后是无奈的选择。一方面,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另一方面,就算是有明确的专业目标,却困于世俗的就业考量,暂顾眼前而牺牲长远。至于外在环境和内在心态的变化,更是为专业选择和学习带来了变数,也为“学非所愿”埋下了伏笔。

事物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个人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亦会随之发生转变。学生时代的专业理想与实际有所偏差并不可怕,关键是在不断的学习中修正自己的目标,在实际规划中明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适应新情况,发现新事物,获得新收获。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专业,只有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道路,不能盲目跟风而迷失了方向。“专业”与“就业”也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就业的好坏并不必然说明某一专业的优劣,关键在于高校如何设置专业,学生如何选择专业,以及某一专业的毕业生是否学以致用。

从长远看,破解“学非所愿”难题,固然离不开学生及其家长观念的转变,但更离不开教育自身的改观,离不开教育的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一流大学应有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气度,在教育教学方面更多一些开放,给予学生更多选学的自由,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大学阶段都能找到安身立业的方向和资本,还大学一个理想的现状和值得期许的未来。(郭立场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

真正需要反省的不是大学生“学非所愿”,而是明明知道大学生“学非所愿”,却任由种种束缚控制他们的个人意愿,还把问题归结到他处这一现实弊病。

今天大家都在为“学非所愿”求解,有不少人把大学生“学非所愿”归结于基础教育,在我看来,有避重就轻之嫌。

报考什么大学、选择哪个专业,实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的学生考虑大学排名,宁愿选择一个自己没什么兴趣的专业;有的学生为了就业,挑了一个自己不擅长的专业;有的学生和家长就学校与专业的选择发生矛盾,最后家长强行做主的事儿也很常见;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对所选专业很有兴趣,但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现了自己新的兴趣和天赋;还有的沉迷于恋爱和游戏,压根对求知没兴趣……可以说,有多少个“学非所愿”的学生,就有多少个“学非所愿”的理由。所以,一刀切的原因归类显得不够严谨。

换个角度,基础教育呵护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天赋,使得他们具备自我选择的能力,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学非所愿”?个人以为,学生越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越是具备自我选择和规划的能力,越会出现“学非所愿”。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储备的厚实、自我能力的提升,大学生会越来越多地思考自己的兴趣和现实、专业和职业,从而做出全新的求学选择和人生规划,这也是一种常态。

其实,问题不在于大学生“学非所愿”,而是要把“学能如愿”的选择权归还给大学生。我们的大学曾坚实保障和捍卫了年轻大学生“学能如愿”的选择权。比如,西南联大校内转系比较容易,只要转入系同意,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即可。杨振宁就是从化学系改上物理系的,朱德熙是从物理系转入中文系的,后来成为知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回忆这段物理系的求学生涯,发出“这一年的数理基础对我后来的语言学研究大有益处”的感慨。因此,真正需要反省的不是大学生“学非所愿”,而是明明知道大学生“学非所愿”,却任由种种束缚控制他们的个人意愿,还把问题归结到他处这一现实弊病。(殷国雄 江苏省张家港第八中学教师)


 

元志愿陪伴各位小伙伴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助教老师回复“高考”即可入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元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