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民族研究院优势和特色简介
时间: 2024-06-01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4116
收藏
学院招生咨询电话:029-33755890 联系人:邓老师
1.学院简介
1.学院简介
民族研究院有40余年的办学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彭英全、文国根、张天锁、申新泰、顾祖成、陈崇凯、孙林、陈立明、索南才让等一批优秀专家学者,形成了厚重的学术积淀。近年来,教师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冷门绝学项目2项,其他国家级项目8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90多部,发表高质量论文200多篇,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80多项。
现有教师队伍中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1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
现有国家民委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宗教研究所、青藏高原考古研究中心等各级科研平台6个,建有博物馆、文物与考古技术实验室、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展室。
拥有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教育部8所一流高校对口支援优势,并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签订了陕西、西藏两省区高校“一校帮一院”协议,与各支援高校建有合作交流、导师互聘和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模式。
办学至今,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培养了一大批“懂藏·爱藏·兴藏”的优秀人才。
2.人才培养
2.人才培养
民族研究院现有教职工56人,教育部“银龄教师”4人,柔性引进人才1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14人。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者30人,在读博士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教师总数的97.7%。
拥有中国史、民族学、哲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及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历史学(师范)、民族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哲学五个本科专业。
历史学先后获批西藏自治区重点学科、一流专业;民族学先后获批西藏自治区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以及西藏自治区优秀科研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
近年来,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获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国家民委教学改革等多项教学项目,成果丰富,教学成果获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一等奖。
开展与对口支援高校的本科生联合培养和交流学习机制。其中本科生联合培养为“1+2+1”模式(本校学习一年后选拔推荐至对口支援高校学习两年),交流学习为“1+1+2”模式。自2012年至今已有百余名学生通过联合培养和交流学习完成学业。
3.专业介绍
3.专业介绍
历史学(师范)专业:发端于西藏民族学院历史系,1980年开始招收历史学本科生,自2007年起开始招收历史学师范生。十年来,为西藏及中西部地区培养了300余名中学历史教师和基础教育管理者,为西藏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专业现有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史等领域具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基础。本专业形成史学基础与教学技能并重,融学术性与师范性为一体的培养模式,学生就业情况良好。
民族学专业:是西藏自治区一流专业。1998年开设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硕士授权,2004年招收硕士生。现有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藏社会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研究成果丰富。专业实践育人成果获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一等奖。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古学专业:起步于本世纪初,后因院系重组仅招收一届学生后停办,2012年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方向)复办,2014年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2021年设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方向),2022年正式设立考古学专业。毕业生服务于西藏自治区及内地各考古所、博物馆等单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专业聘有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银龄教授3人。学校提供教学和科研基础较为完善,现有西藏民族大学博物馆、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青藏高原考古中心等,以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4.毕业前景
4.毕业前景
历史学(师范)专业:近年来毕业学生除部分攻读研究生学位继续深造外,大部分在西部地区尤其是西藏自治区就业,其中多数在公立或民办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工作,亦有毕业生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位。
民族学专业:近年来毕业生主要以公招考试方式,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街道乡镇为主,其中许多深入西藏基层一线直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在延续体制内就业和区域单向就业传统模式基础上,自主创业、考研及双向就业等新型就业方式也逐渐增多,成为亮点。
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集中于就业和国内升学两方面。部分学生多在各省市的文物局、考古所、博物馆等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亦有部分学生考入中山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示范院系
|
民族研究院承办“笔墨丹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法作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