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0-400-005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
客服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宁夏
青海
陕西
山东
上海
山西
四川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院校对比

洛阳师范学院

收藏

普通本科丨综合类丨公办

官方电话: 0379-68618104

官方网址:http://www.lynu.edu.cn/ http://sites.lynu.edu.cn/zsxx/

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时间: 2018-11-28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1867 收藏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招生委员会、教育局,各高等学校:

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选拔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扎实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坚持依法治考、依法治招,确保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安全、平稳、有序实施。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17〕1号)精神,我省结合实际制定了《河南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现印发给你们,并就做好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全力保障高校考试招生安全稳定

全面加强高考工作组织领导。各级招生委员会是本行政区域内组织高考、治理考试环境、维护考试招生安全稳定、整肃考风考纪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和各级招生考试机构主要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要按照《河南省高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委员会关于印发河南省高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及进一步加强高考环境综合治理和考试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招委〔2015〕1号)要求,落实各有关单位责任,逐级签订高考安全责任书,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岗到人。各地要在当地招委的领导下,成立高考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教育、宣传、工信、公安、保密等部门为主要成员,考试期间联合办公,加强对舆情和应急事件的预判、研判,结合实际细化完善应急预案,落实集体研判、科学决策、快速响应、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快速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完善考试安全防范体系。各地要加强标准化考点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升级,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考点作弊防控系统、考生身份验证系统、考场视频监控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充分发挥标准化考点系统在考试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无线电器材作弊的综合治理,全省继续实行“无声入场”和考区“统一文具”。积极推进考试期间无线电作弊信号联网侦测,有条件的考点可安装无线电作弊信号联网侦测系统,巡考人员配备便携式无线电信号探测设备,多措并举防范无线电器材作弊。各地要加强与无线电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的协调配合,严厉查处和打击无线电器材作弊。各地要切实做好考生入场身份验证工作,优化验证流程,把好考场入口关,切实有效地严防替考。加强与公安部门协调,做好考务与警务衔接,维护考试安全、秩序,全力防范并及时妥善处置涉考违法犯罪。

全面加强考试队伍建设,严格按标准选聘涉考工作人员,继续实行每个考场配备3名监考员,每4个考场配备1名视频监考员制度。要把试题试卷安全作为高考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制卷、运送、保管、分发、施考、评卷等全过程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和保密要求,确保安全保密万无一失。要重视加强外语听力考试安全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及考点试验建立外语听说考试标准化考场。今年高考前,全省各考点要对外语听力播放设备全面检测维修,并做好听力考试突发偶发事件处置工作,确保外语科目听力考试顺利。

严厉整肃考风考纪。各地要按照教育部等10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和考试安全工作的通知》(教学〔2012〕4号)要求,完善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强协同指挥,组织联合督查。继续开展净化涉考网络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等专项行动。强化依法治考,考前要安排集中教育活动,对涉考工作人员及考生全面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警示教育,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有关涉考条款,继续通过课堂、校园广播、宣传栏、准考证、承诺书、考生须知、致考生和家长一封信等渠道和载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诚信应考,自觉抵制违法违规行为。

落实招生考试工作人员劳动报酬。各级招委会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认真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完善相关制度办法,形成长效机制,妥善解决参与监考、评卷、巡考等招生考试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

二、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继续实施国家、地方、高校三个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进一步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纵向流动的渠道,增加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入学机会,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各地各有关高校要充分认识实施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重大意义,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教育部和我省文件对专项计划的实施区域范围、考生户籍、学籍、实际就读情况、家长户籍、审核程序与工作责任等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各地要严格按照条件和程序开展工作,主动会同公安户籍等部门,核准具体情况,确保考生户籍、学籍等信息准确无误并与高考报名信息保持一致。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政策解读,确保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充分知晓相关政策和要求。有关高校要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特点及相关地区基础教育实际,简化招录程序,探索适合农村学生的招生办法,努力完成招生任务。

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都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会同公安部门防范和打击通过非正常户口学籍迁移、户籍学籍造假等违法违规手段获取高考资格的行为,确保高校考试招生公平有序。

三、稳步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分类招考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逐步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进一步完善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测试和面向中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测试办法,不断提高测试的专业化水平;继续实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办法;积极探索在高职分类招考中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一步扩大高职分类考试录取的比例,使分类考试录取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考生通过高职分类招生等方式已被录取的,不得再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和对口升学考试。规范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的“三二分段制”和“五年一贯制”高职贯通招生,确保升段审核工作平稳衔接。

改革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招生实施办法,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7年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17〕129号)等文件要求,积极探索按照考生户籍以县为单位定向招生的办法。具有设岗县(市)户籍的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不含同等学力)随全省普通高考报名;报考小学教育(全科教师)本科层次专业的考生随全省普通高考考试;根据各设岗县(市)培养计划,具有设岗县(市)户籍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方可报考本县(市)的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随本科二批填报平行志愿,依据设岗县(市)培养计划从高分到低分依次进行录取,直至完成设岗县(市)培养计划,并由录取院校将录取结果通报录取考生所在县(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专科层次专业随全省高职单独考试招生一并进行。各有关省辖市、设岗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及有关高校要高度重视,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志愿填报指导、录取手续确认、就业协议汇总和相关报送等工作,努力确保计划完成。

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2016〕52号),从2017年起,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并,合并后新的本科二批执行一个分数线,增设志愿个数,按平行志愿模式投档录取。录取批次的调整关系到众多高校、广大考生、高校在校生等相关群体,各级教育招生部门和高校要精心谋划,加强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科学安排考生志愿(包括征集志愿)填报方式、时间、办法及录取工作流程,指导考生合理填报志愿,努力提高考生志愿满足率,确保改革平稳实施。

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改进和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完善考生资格审核程序,逐步提高对考生文化课成绩的录取要求,合理划定特殊类型招生最低录取文化课分数线,不得低于合并批次前的相应要求。

四、进一步强化招生工作规范管理

强化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和监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要认真落实监管责任,会同教育纪检部门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按照“谁主管、谁认定、谁审核、谁负责”原则,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考生报名资格、加分资格、农村专项资格等审核,确保政策精准落地。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落实国家、省、市(县)、中学和高校等多级公示制度,严格执行招生信息十公开要求,加强对报名、审核、公示各个环节监督管理,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处理资格造假考生和责任人员。自主招生、保送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以及高校综合评价录取的资格考生信息和录取要求须及时上传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进行公示,未经公示的考生不得录取。

进一步严肃招生工作纪律,严格执行教育部“30个不得”招生工作禁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出台含有违规“点招”录取等与国家招生政策相抵触的招生办法;不得超越职权制定招生办法或照顾优惠政策;不得擅自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或调整高校招生计划;不得擅自调整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试点高校范围、招生计划和规定的项目范围;不得划转计划委托任何军队院校招生。省级招办不得违反投档工作程序或在政策之外降低标准向有关高校投放考生档案;不得将未按要求进行公示的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考生档案投放给高校或为高校办理录取手续;不得擅自改变高校招生计划类型;不得为无计划高校或擅自为高校突破招生计划办理录取手续;不得对已录取考生违规变更录取学校和专业;除国家特殊需要外不得在招生结束后违规组织特殊类型招生补录。

各高校不得发布未经主管部门备案的招生章程或者进行虚假招生宣传;不得无计划或擅自突破计划规模进行招生或违反计划管理要求调整计划;不得擅自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不得擅自扩大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规定的项目范围、招生计划;不得违反规定的招生程序降低标准录取考生、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不得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变更经公示的考生入选专业、录取优惠分值或录取不具备条件的考生;不得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和新生入学报到环节更改考生录取专业;不得在新生入学后将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学生调整到普通类专业或将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录取的学生调整到非外语类专业;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不得向中学、考生及家长收取礼金、礼品、有价证券或与招生挂钩的任何费用;不得避开省级招办通过中介机构或学校教师等自行组织生源违规录取考生;不得在单独考试、综合评价等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组织不符合本地高考报名条件的外省生源。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不得在高考前以任何形式开展与自主招生挂钩的考核活动。开展特殊类型招生的高校不得委托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特殊类型考试招生有关工作,或将审核、考试、选拔等工作下放至学校内设学院(系、部等部门)独立负责;不得未经考核发放专业合格证或圈定合格名单;高校、内设学院(系、部等)及教职工不得组织或参与考前辅导、应试培训。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和教师不得代替或干预考生填报高考志愿;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高校收取与招生挂钩的任何费用;不得出具与事实不符的考生推荐材料、证明材料等或在考生综合素质档案中虚构事实或故意隐瞒事实。

常规录取结束后,我省本、专科层次招生均不组织补录。为了提高高职高专生源利用率和录取工作效率,专科层次视情况增加征集志愿次数、延长征集志愿时间。各高校要严格执行招生纪律和规定,未经省招办办理录取手续严禁擅自组织学生入校。

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高考报名、考试、招生过程中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视情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依法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对公职人员违规违纪的,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因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机构、高校疏于管理,造成考场秩序混乱、作弊情况严重、招生违规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进行严肃追责问责;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五、确保高校考试招生信息安全

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各级教育、招生部门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高考信息安全工作,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及时堵塞管理和技术安全漏洞,确保数据准确和网络安全。高考和招生录取期间,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对重要设备、信息系统和网站的运行监控和安全监测,进一步完善防病毒、防攻击、防篡改、防瘫痪、防窃密的技术措施,加强对重要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运行监测和监控,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加强信息安全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及时预防和处置信息安全事件。切实做好数据备份,提高系统和数据的恢复能力。

严密防范信息数据泄露。要加强考生志愿填报密码保管、发放和志愿确认等环节管理,防止考生志愿填报账号被他人盗用或非法操控。要通过严格制定并落实工作权限、定期校验等措施,严防数据信息泄露。对工作中需要阶段性保密和涉及考生个人的信息,任何人不得擅自泄露或篡改,严禁以信息发布或传递等方式谋取非法利益。

六、做好招生宣传和服务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要主动加强正面宣传,把握舆论导向,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加强政策解读、志愿填报、信访查询等服务工作。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及早发现、有效应对不实宣传和恶意炒作,防止招生诈骗等有害信息传播。适时开展招生欺诈预警或案例宣传,提醒考生和家长避免上当受骗。招生考试和录取期间,各地和高校要向社会公开违规举报电话和咨询电话,安排专人接访,及时妥善处置高校招生信访问题。各地要按照有关要求,为残疾人平等参加高考提供合理便利,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对治安、出行、食宿、卫生等方面的综合保障,营造良好考试环境。

河南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