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初心 | 天津大学医学部何峰教授访谈
时间: 2019-10-07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1019
收藏
一百二十四年实事求是,一代代天大人不忘初心,兴学强国的天大使命从来都是进行时。适逢国庆校庆隆重欢腾之际,我们推出了“兴学强国,天大初心”系列访谈。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医学部何峰教授,让我们一起追随着他的回忆,领略天大跨世纪的风采!
何峰,1971年出生于天津,博士,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精仪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科学仪器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神经工程、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嵌入式医学仪器开发。
Q1:何老师好,首先,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在天大学习和工作的经历?
何老师:
今年是2019年,正好是我考入天大的第三十年。天津大学有一个词语,叫“3T”,就是本硕博全在天大读。我于1989年进入天大,读的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3T”,在毕业以后继续留在学校做教师。
Q2:天大一直以“兴学强国”为使命。国家2016年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学校也提出了学校“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综合发展理念。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医学部成立的初衷吗?
何老师:
国民健康对国家强盛十分重要,而作为北洋人,我们一直有一个兴医的情怀。大家都知道,北洋大学创始人盛宣怀是一位洋务运动中的实业家,他有许多成果,其中一项,就是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北洋早期的校友里是不乏名医大医的,例如刘瑞恒,他在北洋毕业,在哈佛取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回到国内以后,成为了协和医院首位华人院长,也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奠基人。
天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偏重工科学校,最接近“医”的第一次是在1978年,我们创建了国内最早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之一。“双一流建设”开始以后,天大开始进行综合布局。在上一轮的学科评估中,天大一共25个学科专业参评,其中14个是A类,9个B+,2个B,B以下的根本没有,说明天大现有的工科专业都已具有了很高的办学质量,而下一步将向更加综合的学科门类发展,因此就提出了“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综合发展理念。
这两年,我们在“兴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17年我们成立了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简称医工院),聘请中国科学院顾晓松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此外,聘请了原中国国际灾难救援医疗队的首席医疗官侯世科院长组建了灾难医学研究院(简称灾研院),开展应急救援装备研制、人员培训相关的工作。此外,我们还和天津医科大学签订了战略深化的协议,共建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培养智能医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
我们于2018年3月获批创办全国首个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招生情况十分良好。这个专业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智能,第二是医学。国家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战略,需要大量医学人才,也需要医学和工学交叉的人才。智能医学工程以最新兴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关键点,将新兴的技术与传统医学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培养跨学科的人才,因而十分受欢迎。
Q3:我们了解到,医学部成果多、发展快,近日依托天大成立了天津脑科学中心。请您介绍一下医学部的一些重要科研成果和未来规划。
何老师:
天大神经工程团队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开展脑科学相关研究,在国内是比较早的,经过多年的积淀,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民用方面,我们有可以治疗中风病人的“纯意念控制”人工神经机器人系统——神工系列,目前已发展到神工三号。怎样进行治疗呢?人的大脑十分有趣,不管是否进行运动,只要有运动的意识,那么在相应的脑区就会出现相关的脑电信号。假设一位病人因中风导致胳膊无法抬起,只需想象将胳膊抬起,我们便能通过运动想象所产生的脑电信号来检测到这种抬臂的意识,并用此信号去触发电刺激,刺激相应的肌肉群,进而使胳膊抬起。中风是身体内部神经通路的断裂,我们就从体外重新搭建了一条通路。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电刺激仅仅是为了保持相关肌群不萎缩,而是把运动和运动意识重新耦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肌肉而且可以锻炼大脑,且有利于神经的重塑,增强病人的康复效果,对病人的康复十分有意义。
军用方面,我们在2016年的天宫二号升空时,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脑机接口的实验。我们知道脑机接口(BCI)接口技术可以在人脑和外部机械设备之间建立一条直接高效的通路,从而为航天员出仓作业时提供“第三只手”。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人在太空时处于失重与体液重新分布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脑电是否与在地面上一致,这是我们第一步要验证的事情。尽管实验的本身并不困难,但确确实实是我们中国,是天大人率先完成了这一关键性的实验,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基础。
医学部成立只两年的时间,但效率非常高。在教学单位方面,我们现有医科院,并在今年获批临床专业后开始了临床医学院的建设,之后还将依托灾研院建设一所公共卫生学院;在研究单位方面,我们现在有医工院和灾研院,还有六家附属医院做为临床的平台。医学的架子已经建起,还需许多年的努力去完善。
Q4:能否简单介绍我校一下对医学部同学培养优势以及未来发展?
何老师:
关于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我们有一个说法叫4C,即4个class(4个跨):第一个“跨”是跨学门,同时跨工学和医学两个学门;第二个“跨”是跨学校,由天大和天津医大联合培养;第三个“跨”是跨学位,优秀的同学们将有可能同时获得工学和医学学位;最后就是跨学制,我们有4加2的贯通式培养,直接从本科升到硕士,或者再加2升到博士,尽管有一定比例限制,但大多数的同学都可以获得本硕甚至本硕博的贯通式培养。
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对于具有124年历史的天大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有个非常好的说法:“临床行医者叫做‘医匠’;科学行医者称为‘医师’;而医学科学家则为‘医帅’”。而我们的培养目标,正是利用天津大学的工科优势以及新建临床医学的后发优势,培养“医帅”,“未来大医生”不仅能看病,还能有医学科研能力,能把先进的技术应用于临床。而“转化医学研究院”的名字其实也是样的意思,就是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的转换。我们的学生在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环境中,一方面按照医学人才的培养规律接受全面、严格的训练,另一方面,在综合院校的背景下,接受理、工以及人文各方面的熏陶,未来就更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医帅”。
不管是这两个专业的哪一个专业,都是精英化培养,小班制,只招一个班。此外,我们的尝试实行了“五导师制”:每一组学生都指定了一位工程导师,一位医学导师,一个位临床导师,一位企业导师,一个海外导师。所以我们的理念还是很新的。
Q5:您有没有什么想对当代大学生说的话?
何老师:
我是70后,这几十年来感觉国家变化挺大。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常听到一句话:“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要去学习人家比我们先进的地方。但是最近的十年来,我们的国家在经济领域、在很多科研领域,都逐步实现或正在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过程。同学们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有可能走在科学的最前沿,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去领略这个世界科技的最前沿,做出成就,为祖国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