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系专业特色说明
时间: 2014-02-28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2772
收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本专业着眼于目前国内机电一体化领域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要,确定了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运作,即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准入制的实验实训模式,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目标的教师培养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模式。使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专业定位逐渐明确、专业特色突出、教学效果和社会声誉反映良好,毕业生的就业率高。
1、“校企融合、课岗能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融合:校内教学中使用了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标准,共建了液压传动、PLCS7-200、PLCS7-300/400、单片机、电机与拖动、过程控制、交直流传动、供配电等实训室,专任教师参与了企业职工和学生大赛的指导,承担了社会培训项目。校外教学中学习地点与实习地点一体化,企业教师作为学生校外指导教师,企业项目作为教学项目,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感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体验工作角色。
课岗能一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实施教学,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学、做、导、考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集成于工作任务中。将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考核方式和内容真正实现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为实验实训内容服务,理论教学进入实验实训室,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均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以培养学生机电应用技能为目标,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并开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往的以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技能与素质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素养有机地贯穿到专业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技术和素养并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所学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并结合仿真教学、实训教学、模拟教学、在线辅导答疑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试行网络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3、“走岗认识实习、贴岗专业实训、顶岗生产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1)走岗认识实习阶段。安排学生现场参观,熟悉企业生产环境,增强对生产全过程的感性认识。
(2)贴岗专业实训阶段。学生在校内专任教师指导下,进行钳工、电工等实践技能训练,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融合技术实践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最终达到钳工中级工和电工高级工职业技能水平。
(3)顶岗生产实习阶段。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固定工作岗位上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最终达到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本专业积极与唐钢及唐山周边的钢铁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例如包括唐钢、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在内的6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参加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提供了保障。
多年来,本专业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现就职于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生产部卸船二队的全国劳动模范邢军,就是本专业毕业生的杰出代表。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成立于2005年,专业面向包括冶金设备操作岗位、冶金设备维修岗位、冶金设备点检岗位等工作岗位。经过近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1、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体现专业特色:为满足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专业配备有“天车实训室”、“液压与气动装调实训室”、“钳工实习场”、“焊工实习场”等实训室,其中“冶金设备维修实训室”为本专业的特色实训室,此实训室由学院教师与唐钢技术人员共同设计完成。该实训室完全再现企业设备维修现场,将小型轧钢设备(主传动设备、轧机)、开铁口机设备、高炉冷却水循环设备、高炉典型阀门(热风阀、卸灰球阀、防爆阀、炉顶放散阀)等冶金企业的典型设备融入到实训室内,学生能够真实完成各类设备的拆装维修及点检训练。
校外实践基地运行稳定:除唐钢各个生产厂以外还积极开发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如大连重工首钢项目部、天津荣程钢铁有限公司、天津联合钢铁有限公司、九江线材有限公司、唐山鼎正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格尔金成套设备有限公司九江项目部等。校外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在完善的校外实习管理制度下,校外实习运行情况良好,保证学生第三学年真正做到以准职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在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师傅共同带领下完成整个实习过程,学生在实习期间享受企业职工的各种福利待遇。
2、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专一、双面强化、三层结合、四步培养”
目标专一:把培养冶金机械维修与安装调试高技能人才作为目标。
双面强化:强化钳工基本技能的同时,同时强化冶金设备维修技能。
三面结合:教学过程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基地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
四步培养:同一平台打基础,突出冶金专方向,实训基地强化练,进入企业顶岗干。在打下坚实专业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后,重点加强《冶炼设备维护与检修》、《轧钢设备维护与检修》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专业冶金特色。采用“2+1”的培养模式,在完成校内2年的学习后,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校外生产岗位实习,校企共同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
1、1234人才培养模式
(1)一线: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安排教学
针对现有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素质与知识基础,按照学生职业成长的经历来安排课程内容,体现了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渐进过程,提高了在课程学习上的兴趣。
(2)双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校内教学中使用了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标准,共建了仪表实训室、过程控制实训室、唱春占工作室,把企业项目作为教学项目。
工学结合:在第1和第2学年,于校内完成该核心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实训(采用工学交替模式)后,在第3学年进行校内及校外课程实训。
(3)三化: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过程的一体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教学过程的一体化: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实施教学,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集成于工作任务中。将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考核方式和内容真正实现有机结合,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均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丰富了先进的网上教学资源,通过 “仿真实训”等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实现不受时间、空间、设备等条件限制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平台,该教学平台集成了视、音频等多种元素,学生可以自主的组织搭配实训设备,进行自主学习,适应新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4)四阶段:按同平台、专方向、岗前训、顶岗干四个阶段组织教学。
第五学期与企业联合进行岗前训,用真实项目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六学期的顶岗干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实现了学生带薪实习和高质量就业。
2、毕业生能力基础
多年来,该专业一直注重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前可获得高级热工仪表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培训,获得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书。
通过近几届毕业生调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以下工作:自动化设备点检及维护,故障处理、仪表工、计算机网络管理,编程,画面控制,视频监控,定位系统、岗位操作、维修电工等。
数控技术专业
数控技术专业成立于2004年,着眼于目前国内数控制造业领域对数控加工专业人才的需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本着“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教学做一体化”的办学理念,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培养、课程建设改革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具体表现为:
1、形成了“一条主线、多面培养、校企共建、无缝对接”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线”: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广义是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包括大类基础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综合专业实践课程和拓展课程,并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课程之中。狭义为围绕“车工工艺、普车技能实训、数控机床与编程、数控车技能实训、顶岗实习”这一条主线建立的课程体系,重点旨在培养数控车编程及操作工核心岗位这一专门人才。
“多面培养”:即在围绕“一条主线”培养数控车编程及操作工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适度调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内容,拓宽知识、技能领域,多方面培养相关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同时为个人职业发展持续提供动力。
“校企共建、无缝对接”:即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岗位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师生与员工的紧密结合,做到学生就业即上岗,不用企业上岗再培训,真正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2、实施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教”:教师针对项目任务,在具有生产氛围的专业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型等不同的教学手段,按照工作过程,教会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相关知识、方法、技能、生产工艺等。
“学”:学生跟着教师学习完成项目任务的相关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在教师讲解和示范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通过完成作业,制定工作计划,选择完成任务的方法,列出工作步骤和采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等学习环节进行学习。学生完成的作业、制定的工作计划等,每一道工作都由教师批改、批准,对于共性的错误,需要教师讲解,予以纠正。
“做”: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了某一项专业技能之后独立或分组完成某一项生产任务。任务完成之后,通过个人和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
3、创新了“走岗认识实习、贴岗专业实训、顶岗生产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走岗认识实习:熟悉生产环境,增强感性认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贴岗专业实训: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学习,在做中学,进行高级工技能训练并进行职业资格认证。
顶岗生产实习:适应行业企业管理环境、增强岗位能力、强化关键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供用电技术专业
在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重技能、养品行,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思想,不断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创新,形成了开放、复合、创新的办学特色。
1、创新了“工学交替,理论实践三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合一、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合一、课程标准与技能考核合一,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突出培养能力目标、态度目标、学生素养等方面,从而使教学效果显著。
2、创新“专业与企业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的专业建设模式
利用 “高低压管配电系统”,将主体课程教学放在了高低压供配电实训室中进行,通过模拟真实供变电站的工作环境,实现专业培养与企业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本专业的就业面较宽,人才需求较稳定。仅以唐山市为例,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唐山电力行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曹妃甸工业区。为应对工业园区未来发展空间对电力建设的需求,特规划了曹妃甸区电网建设,需要大量供电相关行业人员。此外,大、中型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变配电站(所)及相关电工行业岗位,也需要大量人员。预计每年对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达200~300人。
液压与气动技术专业
液压与气动技术专业创办于2011年,学制三年,专业面向液压气动设备的操作、维修、点检和安装调试岗位,已形成了适合高职培养目标和要求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突出的特色体现在:
1、通过企业、人才市场调研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2、通过“拓联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技术资料,与唐钢一钢轧厂合作组建液压实训场,并在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构建“以学生岗位综合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采用了以项目为引导,任务为驱动,典型实例及设备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教学模式。坚持“轮岗—定岗—顶岗”实训实习模式。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
实施“123”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一线: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路线,安排教学
2、双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3、三化: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过程的一体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了以下环节:
1、专业方向为计算机技术与控制技术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为学生的就业考虑,涵盖有计算机程序设计、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及硬件维护、网络维护、计算机硬件维护、现场仪表维护、电气设备维护、计算机制图等多方面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工作中的实际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依托实训基地、强调产学结合,教学中注意跟踪世界先进的应用技术,开拓学生视野。
3、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集成于工作任务中,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